主讲人 : 张忠浩 主任医师
儿科综合
擅长简介:新生儿:早产儿与足月儿,新生儿黄疸,新生儿溶血病,新生儿感染,新生儿肺炎,先天性心脏病,新生儿疫苗接种,新生儿足跟血,新生儿低血糖,新生儿出血症,锁骨骨折,产伤,随访,乳糖不耐受,维生素D,湿疹,急性
早产儿视网膜病是怎么回事儿科综合
早产儿视网膜病多见于36周以下、低出生体重、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。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、收缩,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落,导致失明。正常视网膜血管约在胚胎36周发育,达到鼻侧边缘,40周时达到颞侧缘,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者发生率可达60-80%。暴露于高浓度氧,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,血管闭塞,刺激纤维血管组织增生,视网膜脱离,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,常见于出生以后4-6周,所以在孩子出生以后4-6周或者是矫正胎龄34周的时候要检查眼底,根据眼底的检查结果,决定进一步的复查和治疗。临床上将视网膜病分成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病程为3-5个月,有效的治疗时间窗是两个星期左右。如果错过这个时间,就可能造成视力受损,或者是致盲,继发性青光眼或者是角膜混浊,眼球比较小、内陷,所以早产儿要检查眼底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。
专家提示:早产儿视网膜病常见于36周以下、体重低、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。早产儿由于器官功能发育不全,暴露于高浓度氧,会出现视网膜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,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落而导致失明。